中國游客去歐洲旅游的最熱門路線是“法意瑞”,對他們而言,這三個國家,要歷史有歷史,要風景有風景,要吃有吃,關鍵還在于能夠買買買。而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團的品牌基本集中在這三個國家,不過要細究,以珠寶腕表為主的歷峰集團是瑞士的,暫且不談。路威酩軒(LVMH)和開云(Kering)都是法國的,雖然開云里面的主要品牌Gucci和Bottega Veneta等都來自意大利,但是勝利果實都讓法國人拿去了。
相比較而言,意大利似乎很難出大型的品牌集團,Armani、Dolce & Gabbana、Zegna、Max Mara都是自創品牌進行了小規模的集團化運營,真正符合品牌集團標準的:擁有Diesel、Marni、Dsquared2的OTB算一個;有Moschino、Alberta Ferretti的Aeffe算一個,但他們的總規模都還比較小,有一些尚不及前文提到的某些單品牌的銷量。而Prada雖然旗下有Church’’s、Car Shoe等品牌,但是考慮到之前收購Jil Sander和復興Genny的失敗,尚不能算做成功運營的品牌集團。
實際上,細看這些意大利品牌,其共同點就是把品牌做起來的這代創始人還都在第一線專注于自己的品牌,Giorgio Armani老先生80多歲還每天一早坐出租車去上班,更別提其他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還在壯年。反觀Louis Vuitton、Gucci、Dior等早就和創始家族沒了關系,甚至導了幾次手,三大奢侈品集團的家族都不是做奢侈品起家,通過兼并收購得來,雖然對品牌會有喜好,但能更按照生意模式促進集團內品牌的競爭和發展,從而進一步壯大集團。
所以,相比較法國和意大利企業的區別,前者更注重管理管理,而后者企業規模偏小,那集團化的規模管理就無從談起。據2012年意大利商會的統計,意大利10人以下企業占到94.8%,10-50人的占企業總量4.5%,兩者相加的比例達到了99.3%,近年來數字也尚未有顯著變化。
另一方面,意大利整體環境以服裝制造為主,法國更精于高級定制,其成衣大多放在意大利生產,既然外包生產,那就需要嚴格的管理才能控制好供應鏈和企業。聯系上面的數據,意大利制造企業的規模也是及其小的,有個與我合作的手包品牌基本就僅由姐弟倆人制作完成,索性用工匠精神來打造品牌,否則這些品牌很難確保產量和質量。
人們說起法國時尚,其實只在說巴黎時尚,似乎很難想到法國的其他城市,實際上,所有法國知名品牌的總部也基本都設在巴黎。意大利則不同,雖然米蘭集中了不少品牌,但是還有很多分散在意大利各地,譬如:源自維琴察的Bottega Veneta、佛羅倫薩有Gucci、羅馬有Fendi、Kiton在那不勒斯、Etro在科莫,這些品牌都帶有明顯的當地特色,比如那不勒斯的西服制造或是科莫的絲綢生產。但是同時資源和人才都分散,品牌的視角也會更關注周邊,而不能在一個更大的格局上思考問題。
所以,除去那些意大利知名品牌,其他品牌常呈現兩個極端,大多數是極端成衣化,你很難辨識出其風格,似乎就是質量好一點的商務休閑裝,另一極端則非常個性化與工匠化,其背后的工坊很小,產量也很小,嚴格意義上說不能算是品牌。
如果以中國的思維來說,意大利品牌大多還處在“術”的階段,而法國一些品牌則是在”道“的層次。對于中國品牌,”道“與”術“需要并重,在這兩方面都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此篇原創文章首發于“BoF時裝商業評論”,如需轉載,請注明。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