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四月初,中國政府連續推出了雄安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個概念,一石激起千層浪,火速吸引起房產和股票市場的巨大關注。對時尚界而言,某種程度上,一個大都會,無論是歷史還是政策的產物,似乎時尚度總會走在平均水平的前頭。
因為中國市場的廣博,談論時尚亦離不開地域性差異的問題。我們先以買手店數量作為指標來衡量一下各地的時尚度。去年,我們發布的《2016年中國買手店調研報告》中:已經見到了以上海為核心的由十幾個城市組成的長三角城市群,每座城市均有一定數量的買手店出現,這表明,該區域的時尚度在國內處于領先。而廣州和深圳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的買手店目前仍集中在這兩座一線大城市中,佛山、珠海已開始冒尖,而肇慶、惠州和江門等還如處女地,亟待開墾。京津冀區域,北京首都的巨大虹吸作用,使得天津的買手店數量不及北京的十分之一,至于河北省會石家莊,就去年實地考察下來,這座覆蓋一千萬人口的“國際莊”一共只有一家買手店。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成都和重慶早就開始出現買手店,甚至已經經歷過了一輪洗牌。
而消費者對于服裝喜好的地域性,十幾年前是以長江為界線,北方的服裝品牌很難攻占南方市場,反之,南方的品牌也很難跨過長江,因此,在過去南京曾是一個測試品牌的市場,如果在南京能獲得歡迎,則有可能南北通吃
后來情況發生了變化,2006年起,快時尚進入中國市場,2010年起大牌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國際品牌憑借巨大的實力在全國各地一二線城市布局,中高檔商場和購物中心提供幾乎相同的品牌組合,消費者在標準化的供給和強大的品牌效應下開始趨同,再加上近兩三年明星和網紅效應的推波助瀾,地區差異性從某種程度上被消弭了,至少你在朋友圈里看起來,似乎各地人群的穿著打扮開始逐漸趨同。
再微觀一些,以上海為例,2015年末靜安區合并閘北區時,讓一票靜安“土著”居民深感不滿,但是現在,蘇州河畔已建起的寶格麗酒店以及天價豪宅,才會讓你驚覺:其實閘北區在大上海完全是城中Downtwon的位置,這里就應該是紐約的上東區感覺。
另一方面,上海的邊界也在不斷擴大中,大虹橋規劃的核心區域——青浦徐涇和閔行華漕都是荒涼的城市邊緣,現在則建起了大量超甲級5A辦公樓等待世界五百強總部入駐。當你周末驅車前往那里的購物中心,就會發現停車位并不比市中心好找,商場里各類國際連鎖品牌一應俱全,餐飲方面也與靜安寺等核心商業地段保持一致,似乎用不了幾年,這些新城區就將與如今的中山公園、徐家匯等城市副中心相差無幾了。
上海屬于發展比較前端的城市,其他城市未來或許也會如此,但過程可能漫長曲折得多。譬如:福建的廈門,這座城市如今被時尚界譽為中國的安特衛普,因為誕生了好一批有才華的年輕設計師。但是就本地消費市場,則沒有那么時尚可言。按照一位友人的總結:廈門本地消費者只有“土豪”與“屌絲”兩大類,追求個性化的人群基數尚不夠大,而過來旅游的游客也以文藝小清新為主。
再譬如廣東的汕頭——一座以潮汕牛肉火鍋近期風靡北上廣的城市,其實這里不但有美食,還有近30家上市公司,是一個財富匯聚的地方。然而,當地目前最熱門的購物中心蘇寧廣場,其一樓的品牌卻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H&M、優衣庫(Uniqlo)還有星巴克(Starbucks)。這個購物中心是我去參觀的一家外資高檔女裝品牌生產基地負責人推薦的,很顯然,這些國際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對他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而目前汕頭這個二線城市尚無法吸引太多國際品牌的關注。
按照《第一財經周刊》對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劃分:北上廣深為一線城市外,有15個城市被列入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有30個,三四五線城市分別有70個、90個和129個。就我觀察,新一線城市市中心從奢侈品大牌到快時尚品牌的布局,兩三年前就已很完整,也就是說,那里的消費者理論上和北上廣深的消費者可以買到一樣的產品,而沒有必要如八九十年代那樣,需要趕到上海或北京才能買到好東西,這些一線城市目前處于城市邊界不斷擴大中。
二線城市目前則處于市中心新一批大型購物中心集中開業期,它們會快速將國際連鎖品牌和代表的生活方式傳遞到當地,深深影響當地的消費習慣。這49個一二線城市從國內看發展可能有快慢,但是從世界范圍看是很罕見的,有如此多的大型城市正在齊頭并進高速發展,全世界絕無僅有。
前幾年中國電影全年票房沒有100億人民幣,隨著電影屏幕的大量建設,去年的票房就達到了457億,現在單部電影票房10億都很平常,看電影已經成為生活方式之一。所以,在沒有充分供給之前,千萬不要低估中國消費者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或許只有等這輪城市化建設后,我們才能發現怎樣的地域性和消費者喜好被保留下來。
此篇原創文章首發于“BoF時裝商業評論”,如需轉載,請注明。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