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區別在于:后者在不停發展,發展帶來變化,帶來增量,而不是存量博弈。就時尚而言,什么叫存量?以買手店來說,國外一家頂級Showroom的客戶列表只需要200家,具體列出來就是那些耳熟能詳的百貨店和買手店,這一名單五到十年都不會變,唯一要做的,就是更新一下聯系人,看看買手有沒有跳槽或離職。
發達國家的存量博弈是很痛苦的,蛋糕就這么大,而且能做蛋糕的地方都已經鋪滿了。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省會城市埃德蒙頓有一家購物中心在1981年開幕,當時是世界級最大的購物中心,直到2004年被北京的金源時代購物中心取代,但這里迄今還是北美洲最大和全世界第五大的購物中心,要知道,埃德蒙頓人口還不到100萬,供過于求,顯而易見。
所以蛋糕不能變大,要增長就只有切別人的蛋糕,無疑,分蛋糕是一件很難得事情,更殘酷在于:有些大型連鎖百貨大到無法改變,幾乎是死路一條。曾經有一個著名案例:美國Sears百貨申請破產,將影響全美4000家賣場,股價從2007年巔峰時的191美元跌到3.5美元,市值只剩8千萬美元,低于中國任何一家A股上市公司。曾經利豐集團的老板馮國綸說過:“如果不與梅西做生意,就不在生意圈里�!比缃�,這間美國最大的百貨店梅西(Macy’s)也迎來關店潮。
在中國的情況卻正好相反,中國社會經過三十年的快速發展,正迎來消費升級,衣食住行按照目前的重要性排序應該寫成“住行食衣”更為合理。過去兩年,國內房價大漲,住無論是買房還貸還是租房都成為開銷大頭;行方面,旅行開始普及,長假出國,周末短途,自駕、高鐵、飛機,說走就走并不難,關鍵是開了眼界;吃方面速溶咖啡和方便面的銷量下降,吃少一點、吃好一點漸成共識;穿方面則漸漸淪落為花銷最小的部分,對于時尚從業者似乎是件悲哀的事,但現實卻必須正視。
我們在上一期曾談到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會迅速同化消費者的喜好。他們前兩年還在混網吧、喝香飄飄、穿班尼路,現在,看中國投資的美國大片、喝咖啡、穿快時尚,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和大城市的中產階級區別漸小,這一增量不是百萬級別,而是動輒千萬人口起跳。
那么,如何知道這一速度有多快呢?我認為:可以關注亞洲首富王健林的萬達廣場的建造進度,目前全國已開業180多家,另有80家在建。萬達廣場的建設極其標準化,主力店幾乎完全一致,如果就在內部逛逛,你幾乎無法分辨出是在哪個城市的哪家萬達廣場。其口號是“萬達廣場就是城市中心”,誰都知道每座萬達都新建在城鄉結合部,但用不了幾年隨著人口的聚集,那里確實變成了城市副中心。
如果提升到中高檔品牌領域,則要關注一下萬象城。在深圳、杭州、南寧等地開設的萬象城都是當地的標桿,譬如:南寧萬象城配套的住宅售價可以達到均價3萬,而周邊的房價則只有1萬。當然,凡是高端定位的品牌的發展速度就比不上走大眾路線的品牌,萬象城迄今只進入20多個城市,其中位于上海大虹橋區域的萬象城2011年底就開始建設,迄今仍未開業。走更精品路線的太古集團,算上即將的上海興業太古匯,也才進入上海、北京、廣州和成都四地,太古集團如萬象城一樣進入20多個城市,估計還遙遙無期,更大的可能是:像太古集團這種每座都不相同、座座都成為地標的城市綜合體,反而可能永遠不會開這么多家。
如今,對于時尚行業從業者而言:北上廣深已經是“發達國家”,而我們應該更關注“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是標桿,是去膜拜的,而發展中國家才是主戰場。就好像LVMH收購Dior這種新聞,除了“哦”一下表示已知,其實和我們自己的生意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此篇原創文章首發于“BoF時裝商業評論”,如需轉載,請注明。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