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金獅獎得主、日本建筑師石上純也
2019年7月18日至10月7日,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再次回歸中國,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共同推出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金獅獎得主、日本新銳建筑師石上純也的中國首次個人展覽“自由建筑”,這也是繼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展示其豐富多元藏品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之后的再度合作。
“石上純也:自由建筑”這個展覽由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提出邀請,建筑家專門為展覽做了全套展出的作品, 于2018年在巴黎的卡地亞當代基金會館內實現。這是石上純也在世界范圍內的首次大型個展,以巨大的規模完整地展示出已經完成和未完成的項目。2018年在巴黎的首展獲得了巨大成功。由于觀眾的熱烈反應,基金會決定將展期再延后三個月。該展被英國《衛報》評選為建筑界年度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還斬獲了2019年米蘭設計獎“展覽設計大類金獎”榮譽。展覽結束后,所有作品均被卡地亞基金會悉數收藏。2019年該展在上海巡展之后,將于2020年在日本展出,這也將是石上純也在日本的首次大型個展。
此次上海的展覽是受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邀請,將卡地亞基金會的這個展覽展示給上海和中國的觀眾。與在巴黎通透的玻璃大樓所特別“定制”的作品及其展陳方式不同,石上純也為契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大型空間而重新設計了展覽的空間和場景。展覽將通過大尺度的模型、建筑手繪、設計手稿、影像資料等方式,向觀眾揭示建筑師在亞洲和歐洲約20 組建筑作品的理念、過程與技術細節。
展覽取名“自由建筑”,意在表達石上純也不囿固于傳統的建筑形式與表達方法,以自由的視角探索并更新建筑的定義。石上純也認為,當下的建筑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遮蔽物,而是組成這個世界的巨大空間中各色各樣的“風景”。他借助對環境、自然與尺度的領悟,將建筑轉變為全新的風景,從而發現全新的世界。
石上純也的建筑實踐遍及世界各地。他的設計理念非常重視項目所在地原有的人文與自然環境,注重發掘原有環境中的未知因素并將其拓展延伸,創造出新的環境。荷蘭泰斯耶克的“荷蘭迷宮公園游客中心”身處于一個始于19世紀的古跡公園,石上純也沒有試圖改變既有環境,而是沿著已存的三條彼此交叉的散步小徑,創作了一座人字形的走廊建筑。他消除了建筑中的柱子元素,而以玻璃作為結構。不僅支撐頂部鋼梁,而且反射并延伸了建筑周圍的池塘,森林與草地的美景。在中國山東的一個狹小山谷內,石上純也受邀建立一座“谷之教堂”。他模擬周圍地勢環境,創造出一座高達45米,寬僅為1.3米的建筑。身在山谷之中,其又窄又高的空間卻比山谷更具有山谷特性,瀉入其深處的光線也愈加沉靜而圣潔。2018年于日本栃木縣落成的“藝術生態植物園/水庭”經過了長達五年的反復勘察、思考及建模,石上純也將旁邊因開發而將被砍伐的樹木全部移植至庭園中,又將旁邊的小河引入庭園內的小池子。存在這里的景觀,以新的方式在庭園中重疊并相融,創出原本自然中不曾有過的新自然。
身處一個日新月異、多元發展的社會中,石上純也認為需要以自由的思考方式,探索自由建筑的多種可能。他說:“當全世界的人們都以自由的視角思考建筑,當這樣的風景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空間時,世界必將變得更加豐富。世界上價值觀的種類和建筑的種類就會更加接近。建筑就會比現在變得更加與人親近。”通過此次展覽,你將深切地體會到石上純也對建筑功能、形式,尺度和環境的最新探索,漫步進入到他對建筑未來的愿景之中。
在此次展覽所呈現的20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石上純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處理環境和建筑之間的尺度和關系。這里有他的首個獨立建筑項目“神奈川工科大學工房”:通過305根形狀各異、分布不均的薄柱,創造出一個曖昧、融合的全新景色;為法餐主廚設計的,借助掘地、挖洞、澆筑混凝土、除去多余的土塊等手法,建構了一處形如原始洞穴風景的“住宅與餐廳”;以地平線為尺度構建的一座讓學生走向旅途般的“校園多功能廣場”,為中國山東建造的:“文化中心”以湖面的尺度賦予了一種風景的骨骼;而在東日本“兒童樂園”項目中,石上純也更是將其建筑師身份轉變成為兒童的尺度與視角,重新觀察與想象世界; 他以熊的形態構成了圓頂,以河馬的形態建成了洞穴,讓自然界的動物、草木、巖石、群山、云朵與建筑平等地變為了兒童眼中的風景。
此次展覽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筑與城市”展覽和研究方向的延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目光投向新一代建筑師,深掘其背后蘊藏的譜系與發展脈絡,以最為鮮活的建筑設想和實例,討論建筑師的角色,為建筑未來動向提供積極的設想。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