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16日,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大英博物館庫房中的黃金和珠寶文物被盜。這些不翼而飛的珍貴文物,年代跨度從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19世紀,目前,負責館藏的工作人員已經被解雇。大英博物館隨后加強了安保。倫敦大都會警察局對此案正在進行調查。
被盜了什么?
公元前15世紀-公元19世紀 黃金珠寶等失竊
大英博物館在聲明中表示,此次失竊或損毀的館藏文物,涉及黃金珠寶、半寶石和玻璃寶石等,近年都沒有公開展覽過,平時存放于庫房中,提供館方人員進行學術研究用途。
藏品丟失的具體時間沒有說明,但據大英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奧斯本表示,董事會成員在今年早些時候得知此事。
英國媒體引述消息報道,該批藏品于今年之前陸續遺失、被盜和損毀,而且持續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針對失竊的藏品,大英博物館在聲明中并未交代太多細節,僅表示種類包括黃金珠寶、寶石、半寶石、玻璃寶石等小型藏品,這些失竊文物的時間跨度是從公元前15世紀到近代的19世紀都有,但并未公告具體遺失的數量、文物名稱以及失竊的時間點。這些文物是在2023年之前分批被盜走的,直至今年早些時候才被發現。
大英博物館主席、英國前財政大臣奧斯本表示,相關機構已經展開獨立檢討程序,避免同類事件重演。
奧斯本說:“對于所有熱愛大英博物館的人來說,這是悲傷的一天,但我們決心糾正錯誤,并利用這次經驗來建設一個更強大的博物館。館方目前有三個首要任務,當務之急是追回被盜物品;其次是找出可以采取何種措施阻止文物失竊;第三是改善安保和收藏紀錄,以防相同情況再發生。”
被解雇的大英博物館工作人員是56歲的彼得·約翰·希格斯。
內鬼干的?
館藏庫房戒備森嚴 已解雇一名員工 英國媒體報道稱,大英博物館的館藏庫房戒備森嚴,進出有權限的限制和申請流程,因此如果無故遺失,最大的可能性之一就是內部人員所為。
當地時間16日,大英博物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發現藏品“丟失、被盜或損壞”后,博物館的一名員工已被解雇,該員工涉嫌偷竊和損壞了一批黃金和寶石首飾類的文物。
據英媒8月17日披露,這名被解雇的大英博物館工作人員為彼得·約翰·希格斯(Peter John Higgs),現年56歲,已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三十多年。
希格斯被認為是英國研究希臘和地中海古代文物的世界頂級專家之一。除擔任博物館希臘藏品的策展人外,他還是大英博物館所謂“古跡人”團隊的一員,負責追蹤被掠奪的文物并送回文物原籍地或在倫敦展出。
希格斯尚未被警方逮捕,但在發現文物“丟失、被盜或損壞”后被解雇。他的家人堅稱他是無辜的。
目前,倫敦警察局經濟犯罪部門已展開調查。倫敦警察局表示:“我們一直與大英博物館合作。目前調查正在進行中,沒有逮捕任何人,調查仍在繼續。”
藝術品盜竊案方面的專家迪克·埃利斯聲稱,警方和博物館官員拒絕公布文物的照片或描述,表明調查人員“可能正在策劃行動”或“已掌握了關于文物下落的情報”。
國際藝術復興組織首席執行官、律師克里斯托弗·馬里內洛在采訪中表示,博物館失竊是世界范圍內的“一個大問題”,而且經常涉及工作人員。他補充說,“這種事發生在大英博物館,是極其尷尬和令人震驚的。”
據紐約時報報道,根據FBI的數據,在所有博物館失竊案中,90%以上都涉及某種形式的監守自盜。背后原因很簡單:絕大部分偷竊藝術品的人只能干一次,因為高價藝術品失竊引發的廣泛關注使被竊物品在販賣時很容易被認出來;倒賣一件著名藝術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很少有人有足夠的錢去買一件他們永遠不能拿出來給人看的名作。
“這是一起極不尋常的事件,我們非常認真地保護所有館藏。”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就藏品被盜向公眾道歉,表示決心“糾正錯誤”,并與外部專家合作,對被盜物品進行徹底清點。
當前,大英博物館正在對安保工作進行獨立審查。大英博物館董事會主席、英國前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指出,首要任務是追回被盜物品,并找到可以阻止此類事件發生的措施,之后將“不惜一切代價”加強安保和藏品記錄工作。
6年前,這枚卡地亞鉆戒從博物館的藏品中失蹤。
能否追回?
失竊文物“可能已被熔化、切割” 國際藝術復興組織首席執行官、律師克里斯托弗·馬里內洛表示,被盜的黃金、寶石和玻璃器皿等藏品可能已經被熔化、重新切割或者送往國外。盜竊藝術品的犯罪分子通常希望快速出手,因此會盡快對藝術品進行改頭換面。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17日報道,關于大英博物館剛剛曝出的大批文物失竊事件,一名從事藝術品追討業務的專家表示,其中的黃金、寶石和玻璃器皿“可能已經被熔化、重新切割或送往國外”。
馬里內洛說,現在追回這些“無價的”藝術品可能為時已晚。他說,犯罪分子通常會銷毀被盜文物以獲取“快速現金”。這些藝術品被發現失竊比實際被盜的時間晚了至少4年,這可能意味著現在追回這些“無價之寶”為時已晚。盜竊藝術品的“不成熟”犯罪分子通常專注于“賺快錢”并盡快銷毀藝術品。他指出:“他們傾向于盡快熔化黃金,把寶石重新切割。”
馬里內洛表示:“博物館失竊是世界范圍內的一個大問題,而且經常涉及工作人員。但這種事發生在大英博物館,是極其尷尬和令人震驚的。”
報道稱,大英博物館之前被盜的這些文物,至今下落不明,還沒有找回來一件。
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館長奧克曼表示:“博物館被盜的黃金珠寶不可能在藝術市場上直接合法轉賣,因為它們實在太有名了。倘若盜賊只求錢財、不在乎藝術品價值,那就很可能將珠寶拆分切割、甚至熔化金銀再轉賣變現。就算他們把珠寶拆開熔化,還是可以賣很多錢。只是當這些藝術品被拆分毀壞的那一刻,我們就永遠失去它們了。”

大英博物館一尊有2500年歷史的希臘雕像于2002年被盜。
知多D
屢次失竊 中國文物曾在大英博物館丟失 實際上,這并非大英博物館首次有文物遺失。在過去20年里,盡管大英博物館多次審查安保措施,但安全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改善。
2002年,大英博物館一尊有著2500年歷史、高12厘米的古希臘大理石雕像被盜。
2004年,15件中國文物在博物館營業時間內被盜,包括唐代青銅鏡、橫跨唐代到明代之間的耳環、發夾等物品。
2017年,大英博物館承認,一枚價值75萬英鎊(約合人民幣696萬)的卡地亞鉆戒已在2011年失竊。
大英博物館館藏800多萬件藏品
大英博物館是一座位于英國倫敦的綜合性博物館,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首個國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館內現有800多萬件藏品,大批藏品因館內空間限制未能公開展出。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藏品主要是英國于18世紀至19世紀英國對外擴張中得來。埃及館是其中最大的陳列館,有10萬多件古埃及各種文物,代表著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而東方館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縣清涼寺壁畫、乾隆皇帝“摯愛”的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此外還有敦煌的壁畫以及上萬件敦煌經書書稿。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此次失竊事件發生后,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嘲諷“強盜遇賊”,稱這些文物是如何得來的就會如何失去,因為館中許多文物都是大英帝國時期從其他國家掠奪來的。英國網民不無自嘲地留言:“我們將全力追回我們之前偷走的贓物。”